辽宁省历史地图集(战国至清)
辽宁省,简称辽,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,即东经118°53'~125°46',北纬38°43'~43°26'之间。地处东北亚地区的中心部位,面向太平洋。陆地总面积14.75万平方千米,占全国的1.5%。西南与河北省临界,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,东北与吉林省接壤,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半岛和望。国境线长200多千米,南部辽东半岛插入黄渤两海之间,与山东半岛构成犄角之势。海岸线总长2920千米,占全国的11.5%。海域面积广阔,约15万平方千米,其中近海水域面积6.4万平方千米。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389万人,包括汉、满、蒙古、朝鲜、回、锡伯等民族。省会沈阳市。全省辖14个地级市、17个县级市、19个县、8个民族自治县、56个市辖区。
辽宁省地势呈东、西、北三面向中、南部倾斜的特点。西部山地丘陵区为内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,分布有努鲁儿虎山、松岭、黑山和医巫闾山,大、小凌河贯穿其间,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滨海平原,被称为"辽西走廊";东部山地丘陵区分布有长白山余脉及其支脉千山,向南伸入渤海与黄海之间,形成了辽东半岛;中部是辽河平原,与松嫩平原、三江平原合称为东北平原(松辽平原)。辽河是省内第一条大河,全长1390公里,在境内流程480公里。辽宁省自然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5.2℃~11.7℃,年降水量400~969毫米。而辽西山地则位于温带亚干旱区,降水相对偏少。
根据历史文献记载,在战国时期,燕国在燕北筑起了长城,并设立了五郡。现今的辽宁省属于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三郡的范围,其中辽东郡治襄平位于现今的辽阳市。秦汉时期,这三个郡继续存在,东汉时又设立了辽东属国。而在东汉末年,辽东地区出现了公孙氏的割据势力。
公元5世纪初,玄菟和辽东两个郡被高句丽占领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慕容氏建立了政权,并以龙城(今朝阳市)为中心相继建立了前燕、后燕和北燕政权。隋唐时期,辽东地区设有安东都护府,下辖新城、辽城、建安等都督府;而辽西则有营州都督府,最初隶属于河北道,后来成为平卢节度使的治所,并处理与契丹等族逐渐强盛的关系。
在"安史之乱"之后,在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族建立了渤海国,在辽宁设有长岭、扶余、鸭绿等府。而在辽代时期,辽宁地区归属于东京道、中京道和上京道。东京辽阳府即为今天的辽阳市。金代时,辽宁地区划归于东京路、咸平路和北京路,而辽阳仍然被称为东京,是五京之一。元代时,辽宁地区隶属于辽阳路、沈阳路、广宁路以及咸平府所管辖的辽阳等处行中书省。明朝初年,辽宁地区归属于"辽东都指挥使司"。明末时期,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国,并最初将首都设在赫国阿拉城(现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内),后来迁都至今天的辽阳市太子河东,并建立了新的都城"东京";再次迁都至今天的沈阳市(明代沈阳中卫),后来改名为盛京。明朝崇祯九年(1636年),皇太极称帝,将国号改为清,盛京所管辖的奉天、锦州二府相当于如今的大部分辽宁省。
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盛京更名为奉天省。1928年张学良易帜后,为表达对辽河两岸永远安宁的愿望,将其改称为辽宁省。在中华民国时期,辽宁西部的朝阳、阜新等六县属于热河特别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,辽宁地区划分为辽东、辽西两个省以及沈阳、旅大、鞍山、抚顺、本溪五个大区直辖市,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管辖。1954年合并为现今的辽宁省。1955年撤销了热河省,并将朝阳等六县划归到辽宁省。1969年,曾划归到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(现赤峰市)的地区重新划回到了辽宁省。而1979年则归还给了回蒙古自治区。